目录:

效用和价值经济学
效用和价值经济学
Anonim

消费者剩余

图1得出了有关消费者从购买中获得收益的重要结论。该图显示,10片面包和11片面包之间的差额对消费者而言价值9美分(边际效用= 9美分)。同样,第12片面包的价格为8美分(请参见阴影条)。因此,两片面包在一起的价值为17美分,即两个矩形的面积在一起。假设面包的价格实际上是3美分,那么消费者每天购买30片面包。他向他购买的总价值是30个切片中每个矩形的总面积;即,它(大约)等于需求曲线下的所有面积;即由点0CBE定义的区域。但是,消费者支付的金额小于该区域。他的总支出由矩形0CBD的面积得出-90美分。这两个区域(准三角形区域DBE)之间的差异表示,如果消费者被迫购买面包,那么他愿意在面包上实际花费的90美分以上,他们愿意花多少钱。它代表了垄断市场的不道德商人可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面包的绝对最大值。由于通常消费者仅支付数量0CBD,因此区域DBE是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每次购买都会给买方带来这样的盈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公共政策很重要,因为它至少提供了各种经济活动的公共利益的粗略度量。例如,在决定政府机构是否应该建造大坝时,可以估计大坝产生的电力中的消费者剩余,并试图将其与通过替代使用建造和建造所需资源所产生的剩余进行比较。经营大坝。

效用度量和序数效用

按照最初的设想,效用被认为是感觉强度的主观衡量指标。一件可能被描述为价值“ 40 utils”的物品将被解释为产生的“乐趣是价值20 utils的两倍”。不久,就对该概念的实用性提出了质疑。人们批评它的主观性和量化的难度(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开发出了另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完成大多数相同的目的,但没有太多的假设。它由英国的经济学家埃奇沃思(FY Edgeworth)(1881)和意大利的维尔夫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96–97)首次提出,并由俄罗斯的Eugen Slutsky(1915)和英国的JR Hicks和RDG Allen(1934)付诸实践。其想法是,在给定成本的情况下,分析消费者在两捆商品A和B之间的选择,一个需求只知道一个比另一个更受青睐。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琐碎的观察,但并不像听起来那样简单。

在下面的讨论中,为简单起见,假设世界上只有两种商品。图2是一个曲线图,其中的轴测量两种商品X和Y的数量。因此,点A代表由7个商品X和5个商品Y组成的捆。假设消费者偏爱拥有更多一种或两种商品。这意味着他必须更喜欢捆绑软件C而不是捆绑软件A,因为捆绑软件C直接位于A的右侧,因此包含更多的X而没有更少的Y。类似地,B必须优先于A。但是,通常不能说A优于D,反之亦然,因为一个提供X的更多值,另一个提供Y的另一个值。

消费者实际上可能不在乎他是否收到A或D,也就是说,他可能会无动于衷(请参见图3)。假设他的偏好具有某种连续性,那么将有一个连接A和D的场所,在该点上(E或A或D)代表与该消费者同等利益的商品束。该轨迹(图3中的I–I')称为无差异曲线。它代表了消费者在两种商品之间的主观权衡,即他必须补偿多少商品才能弥补一定数量的另一商品的损失。也就是说,可以将捆D和捆E之间的选择视为涉及将X的数量FD的收益与Y的FE的损失进行比较。如果消费者对D和E无关紧要,则收益和损失只是抵消另一个; 因此,它们表明了他愿意交换两种商品的比例。用数学术语来说,FE除以FD表示无差异曲线在圆弧ED上的平均斜率;这称为X和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图3还包含其他无差异曲线,一些代表相对于A的组合(曲线位于A的上方和右侧),另外一些代表优选A的组合。这些就像地图上的轮廓线,每条这样的线都是消费者认为同样可取的组合轨迹。从概念上讲,在图中的每个点上都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图3及其无差异曲线系列称为无差异图。这张地图显然只不过是列出了可用的可能性而已。它指示一个点是否比另一个点更可取,而不是一个点的可取性。

容易表明,在诸如E的任何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大约FE除以ED)等于相应数量的X的边际效用与Y的边际效用之比。因为在从E到D的过程中,消费者放弃了FE为Y,根据定义,损失的价值约为FE乘以Y的边际效用,而他获得FD的X,即价值FD乘以F的边际效用。 X.相对边际效用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因为它们的比率不能衡量主观数量,而是代表两种商品的汇率。以货币计量的X的边际效用告诉一个消费者愿意为多少商品X付出多少商品作为货币,却不能说明消费者获得的心理愉悦。